小说:龙凤大唐作者:侧帽如愿 时间:2020-12-17 17:59:53
车马到达了东宫,我连忙下了车,公服已经换好了。
东宫的率卫是认识我的,也不敢阻拦,放我和李友三进去了。
这夜晚已经被无数的灯照亮,东宫里没有像以往那么吵闹,而是相当的安静。
“….世尊为给孤长者说,如来之法……”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僧人,平头,内穿黑色的祖衣(即二十五衣)身着紫色袈裟,做莲花蹀足盘坐在蒲团上,一手结无畏印,一手结禅定印。
许多王爷都安座在旁边听他说法。香案上供奉着经卷、念珠,而那个禅杖则放在那和尚身边。这和尚身边还有十三位僧人,却是穿着绯衣武官的衣服,肃立在一边,一脸虔诚。
“这些是什么人啊?”我悄声问李友三,
李友三小声说道:“这位是东山大师。”
“东山大师?”我一头雾水。
承乾见我过来,起身打了个招呼,我寻了个位子坐了下来。
这个说法的地方是东宫的别苑。
贞观朝的唐朝的皇宫并不允许什么和尚道士胡乱进的,所以只好请这位大师在东宫讲法,已经是格外开恩了。
这和尚说的是后世信众都相当熟悉的《金刚经》。
讲法实在是很枯燥,大家都有点不耐烦,不过因为是太子招请,打着的口号是为皇后乞福,所以也没人敢说告辞之类的。
讲法结束了,大多上去和大和尚结个缘,沾染一点佛法的威力。
太子也把这和尚引来与我们见面。
“东山大师,这为是我的幼弟李治。”
“衲子见过雍王殿下。”东山大师说道。
我不敢真受他的拜,毕竟能穿紫衣就是一品的禄位。
“大师您是方外人,不要受方内人的礼仪约束。”我一拱手,“未知大师法号?”
众人多投来鄙夷的目光,但是那和尚倒非常和气:“衲子法号弘忍。”
“弘忍大师可是受了道信大师的法统的高僧啊!”李友三提醒道。
“少林寺?”我不禁一愣,看弘忍身后十三个穿武官衣服的和尚,我才觉得自己也是不清醒。以前那部家喻户晓的《少林寺》算白看了。
“这……”我好奇地看着那十三个和尚,李承乾很得意地说道:“这几位高僧当年曾义助父王平定王世充,加封为护国将军。”
“少林僧兵也的确了得。”我朝这十三位货真价实的少林和尚行个礼,他们也不敢拿大,赶快还了礼。
当时各大寺养僧兵也是很正常的事,为了保护佛寺不毁于战火,僧兵主要是起保卫工作,并不是什么职业军人。
这十三位棍僧出家前大多是逃亡的散兵游勇或者江洋大盗,带艺出家。目前的禅宗不是当日菩提达摩那个时代了,现在俨然已有取代三论宗执天下僧家牛耳的趋势。传法到弘忍这一代,他比较灵活地不再讲论深奥的《楞枷经》,和再固执地“二入四行”的禅宗理论,而是发展到了更易行的“心说”之上。所以禅宗又被人称为“佛心宗”。其信徒数量大增,影响深远,便是朝廷也不得不赐予紫衣,嘉奖其领袖。
“伽蓝势大,道宗势弱啊!”从太子那里出来,我多少对与道教争不过人家而感叹。
李世民本人在少年和中年的时候对佛教是至少不太感冒。除了出于政治考量,当年玄武门之变佛家对与*走得近,往来也多。而道士中的上清派王远如(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茅山派的第十代掌门人,其师乃是陶弘景)、楼观派的道士歧晖“歧平安”,更是深受唐朝两代领导人的信任被册封为中朝大夫,赐紫衣、良田等。
李渊曾颁布诏书:“老教孔教,此土先宗,释教后兴,宜崇客礼,令老先、孔次、末后释。”
李世民也颁布了文件再次强调:“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。”
所以贞观朝一直是执行的“崇道抑佛”的政策。
太子和尚走得近那不是找事吗?
你看人家老四多敏感,一看太子亲近沙门,立刻到紫微宫、到楼台观请来了许多道士,让大吃和尚醋的道士们顿时对魏王青眼相加。
*************
眼看秋凉,我正在家中练习射箭,却听有仆役来告:“殿下,东山大师请殿下到到荐福寺参加毗卢会。”
“哦?”没想到我不出去找事,事反而来找我。
五祖弘忍、禅宗那也是在全国颇有势力的,虽然说是方外人,但是没有和官方良好的关系,要在这个国家生存下来还是很费力的。
“那好,换上素衣。”对于人家一个高僧的邀请我也不好推辞,大概这也是太子的意思,就是试探一下谁是敌谁是友。
车马到了荐福寺,我一袭白色袍子就进了去。
荐福寺兴建于前隋,本来是三论宗的地盘,但是同为佛门,人家禅宗和皇家关系又铁,所以多少也要挺一下。
禅宗乃是大乘教义,当年在小乘盛行的南北朝,禅宗受到了南北佛教界的激烈排挤,连来弘法的初祖菩提达摩也被人毒死。
现在大乘教法兴盛,倒是那些小乘教派比如具足宗日渐衰落。
弘忍乃是一位悟性非常高的人,传说他是破头山的老僧转世,求拜于道信门下。
来参加毗卢会的大多是资深信众,比如萧瑀、欧阳询等。当然还有我这样的特别嘉宾和太子一系的人马。
这个所谓的毗卢会有点学术交流的意思,所以来参加的都是高明人士。
精舍里坐满了长安城里佛教高僧,一个个高声地唱诵着什么,外人根本不明白。而那些懂行的听得直点头。
原来他们唱诵的是梵文,哎,掌握一门外语果然比较牛B,在佛教界要混上高级职称不会这个万万混不走的。一如几千年后那些外企“精蝇”非常小资地在聚会要求纯英文一样,要的就是这个派,实际上国人好面子的心态表露无遗。
论讲不去谈它。等讲论结束了,我便受弘忍的邀请一块参与了禅茶。
“大师,这个佛法精要,我根器浅薄就不去了。”看到弘忍有些不大安逸,我又给了他一个台阶:“我听人说‘天下武功出少林’,很想见识一下贵寺的武僧。”
弘忍一笑,于是让几位武僧带我去净香院。
“天下武功出少林”虽然是小说家言,但是少林武学渊源悠久却是一个事实。不过少林武功真正名扬天下,那是在宋代,而到了明朝一位将军(传说是戚继光的儿子)带着他的部下出家在少林,并开创形意拳,少林武学才到达了顶峰。
在唐朝,少林和禅宗主要是因为其教化功德,而不是因为武功高超。
佛家武术和民间的武术不同,他们多为强健筋骨,结合了古印度的瑜珈术为多,也能看到印度武术的影子(此技艺在现在的印度还有保留)。
所以有当年的十三位“紧那罗王”(此为少林传说,传说当年少林遭法劫,敌人杀上了门,大家眼看要完蛋,一位在少林寺厨房烧火的僧人手提烧火棍子打败了敌人,拯救了少林。人们说是紧那罗附体拯救了少林,所以自此天下武功出少林,少林武功出厨房。这位紧那罗乃是天龙八部之一,佛教护法天神)。
虽然紧那罗棍发扬了佛家慈悲,不以伤人为目的,但是在我眼里还是颇为有价值。Ihaveadream……学习少林武功那是我儿时的一个梦,如今来到唐朝,我终于可以学习最正宗的少林武术了。
“各位大将军能到我王府教习本王棍法吗?”我看得手舞足蹈,也有模有样地挥舞起棍子来。在表演结束的时候我提了个建议,不过我对此并不报希望。
不过弘忍大和尚不愧是宗派大佬,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请昙优大师留下到我王府担任武师。为此我特别在王府修建了一座精舍。
精舍中
我让人准备好酒菜,传说少林武僧也喝酒吃肉。
“大将军可能吃酒肉否?”昙优也是十三位镇国将军之一,活脱脱一个鲁智深。我小心地问道。
昙优倒也不客气,拿出他当年在邙山当土匪的气概说道:“俺倒也不避荤腥。”拿着筷子夹了一的块肉,吃在嘴巴里。今天总算开眼,见识了“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坐”。
实际上当时在北方和尚并不如后世避讳酒肉,吃不吃肉并没有严格的规定。最早的佛教也并没有禁止吃肉的规定,当时佛陀带领弟子到城里乞食,人家也有布施肉食的,难不成你还挑肥拣瘦地说:“施主,能炒两素菜吗?”只要不是自己杀死的或者腐败变质的肉,都是可以吃的。
和尚吃素是从梁武帝带的头。
自从来了昙优和尚,雍王府里变得佛教气氛很浓厚,除了几位信仰坚定的儒生,那些下层的仆役、使女纷纷归依。
儒生倒没什么,道士可是双目冒火。
不过让昙优心里不爽的是他主要的策反对象,本王爷倒好像古井不波,除了修行少林武学对禅宗的那些理论根本不心中,倒是时常冒几句禅机让大和尚叹为观止。
为了对我进行佛法洗礼,面粗心细的昙优买了本书给我。
“《琼花记》?”我看着这本书感到非常新奇。
“是啊,这本俗讲在长安最近颇为风行。”李友三最近也被少林和尚弄得晕忽忽的,也开始对佛法感兴趣起来。不就那些佛教小故事吗?那可唬不住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穿越者。
“原来是唐朝的畅销小说啊?”我翻开一看,文字不怎么地,不过有个好处,是白话的,你整那个子曰诗云的,一般人字还没认几个,能读懂的更没几个了。何况这个时候唐朝的诗歌还停留在魏晋那些华丽的辞赋体上,别说一般人,就是读书人没点功力你还真看不太明白。(各位如果不信,去把那《昭明文选》拿来一读就知道了)
这本《琼花记》讲的是前隋皇帝杨广同志下江南,有胡僧为其演绎神通,种了两株所谓“琼花”的故事。当然那个是个大背景,主要是写杨广手下的某生与一位宫中妃子缠mian悱恻的爱情故事,同时还掺和上了许多佛教精神,讲的是因果报应之类的。某生,无非就是博陵崔君、赵郡李公子、荥阳郑郎君或者范阳卢生之类的。
“这个吴宇中什么来头?”我怎么看着这个名字很熟的样子,想了半天,原来当年街头卖臭豆腐的老板便是这个名字。
“还能是什么人,不过是个落第的士子嘛,求取一点润笔。”李友三说道。
唐朝科举录取的人数太少了,而且大多是世家子弟,没关系没后门,真的很难。便是官宦人家如果没有好的出身,被录取后其升擢也好象蜗牛爬一样。所以你去看唐诗。咏唱“绯衣”的诗句不绝,要想爬到绯衣(最低从五品才可着绯)那都是相当相当困难啊。许多杰出的诗人、有才华的人一辈子不过披一身青蛙皮了帐。更何况紫衣,根本就是神话一样的东西了。每年滞留在长安的士子很多,这里的物价又高,所以他们也只好放下身份去做些营生。
可惜了,这个吴宇中显然错误估计了形势,现在道士才是当红的时候,这些人又顶小气,我一个亲王自然不怕他们,但是你一个小小的乡员怕是麻烦大大的有。
“最近紫微宫那群老杂毛又在皇帝身边说太子的坏话了。”李义府眼珠子转了一下,他虽然标榜儒家子弟,但是态度暧mei,他是在看风向。
我点了点头:“李侍诏说得对,道教才是国教嘛。”我知道他是在暗示我对沙门的态度还是暧mei一点好。
因为前不久,皇帝老子一怒之下把以前和*走得非常近的法琳和尚流放边地,并且拆毁了几家庙宇。估计是紫微宫那些道士撺掇的。
“详翁,你把那本法琳写的《佛陀弘法记》拿给我看看。”我突然记起来。这个法琳真是个死硬分子,本来皇帝老子对佛家还抱有一点尊重,他却非要上书要求把佛家的地位提高到道家前面。
在武德年间为了顺应政治宣传,也为了宣扬道教,有个叫孟神机(名字忘记了,的确有此事)
写了一本《老子西渡记》,讲的是太上老君西渡流沙,到了天竺,化身为佛陀为其众讲解大法,把佛家划分为道教的一个分支。对佛教进行了恶毒的攻击。
这个法琳和尚也不客气,他老人家也出书,许你道士出书,就不许我和尚出书啦,于是写了一本《佛陀弘法记》。讲述的是佛陀在西天,为了让东土受到佛教的恩惠,于是派了两位有大法力的菩萨到中国来。一位叫圣德无量光明菩萨,一位叫文明显量菩萨。这位圣德无量光明菩萨托生在鹿邑李家,便是后来的道教祖师爷李耳,这文明显量菩萨托生到了曲阜,便成为了大成先师孔圣人孔老二。让他们一开道门,一开儒学教化民众。
此书一出,马上把道士和儒生整起了火,法琳和尚倒是图了个痛快,把孔老二编排了还好一点点,却忘记了这位道教祖师爷可也是唐朝宪法中皇李家的老祖先,你现在给人家扣个印度人移民的身份,不是拐着弯骂皇室是胡人吗?
现在这个法琳和尚倒霉了,一看到机会大好,道士们就把老帐新帐一起算,拿了在这本书就找到皇帝那里去了。道士这一告一个准,同时掌握着舆论和政权的儒生阶层也甩开笔杆子上书要求禁胡教,为皇帝提供理论依据和社会支持。
皇帝这个态度,难怪平时不怎么出山的弘忍也要亲自出马为皇后乞福。为的就是弥补一下,为禅林谋一个出路,希望皇帝不要搞“灭法”的事。由于少林和皇帝还有点渊源,皇帝本人也没有要灭佛的意思,所以,顺水人情嘛不送白不送。
“这是个机会,”我明白了这些缘由。“去把紫微宫里的张旭明,张道长请来。”
这位张旭明张道士可是有来历的,后世许多人都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,却很少有人知道楼观有八十道士助李渊的故事。
楼台观本是河南一处道观,原本是老子撰写《道德经》的地方,可因为其观主歧晖在李渊起义的时候不但预言其要得天下,给了李家夺天下以政治借口,还给钱给人,亲自派出八十位弟子参加李朝大军。后来楼观成为皇家道观,歧晖被册封为紫金光禄大夫,赐金鱼袋。凡公主王爷出家就到这里(当然包括后来著名的玉真娘子)。这位张旭明便是当年八十位“剑仙”之一,也是主张灭佛的强硬派。
“张道长!”我赶紧迎出去,这老道士已经六十来岁了,本来要他出来还俗担任军职的,但是他拒绝。
“殿下!”老道士脸色红润。
“本王素习《道德经》或有不明了处,所以边劳动道长法驾了。”我拿出《道德经》问讯道。
讲论了一下午,张道士也非常高兴。从那后,没在再有道士说我坏话了,大家都认为我还是尊崇道教的。
昙优大师教习我棍法基本都结束了,看我亲近道士,对沙门冷淡,也懒了心肠于是告辞回寺。
“大师不必如此,无论道门或者沙门,都是劝人为善去恶,不是那水火不容。天道有常,但是诸相烦杂,佛陀不也显众生相为众生说法吗?”我安慰他道,“大师若去我也不留,不过一、二年里佛门必逢盛事,到时还希望大师到此间来,我虚左以待。”
“因缘集会,贫僧必来,告辞。”昙优大师合十道。
送走了昙优大师,我回到府里问道:“那个寄居兴国寺的吴宇中找到了吗?”
李友三带着那个穿麻衣的士子过了来。看此人倒也斯斯文文,可惜时运不好,偏生在这重门第的初唐。
“下民信州吴宇中拜见殿下。”吴宇中有点紧张。
“请起。”我很温和地说道,拿出那本书,“我看你也很有才华,不过你却犯了个大错,不该替沙门张目得罪那道门。”
吴宇中也是聪明,当初不过是迫于生计才当了写手。本来脸上菜色变成了白色。
“本王要你再写一本书。”我说道。
“不,不,不,下民再不敢写了,我这就回乡种地去。”吴宇中当然知道道士在这个时代的重要,得罪了他们考科举更是没希望。
我笑道:“如何能不写,此书一出本王保你有个功名。”
“还不谢过殿下啊!”李友三提醒道。
吴宇中慌忙磕头感谢,能得到皇帝的儿子提携,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。
“不知道殿下要下民写什么?”吴宇中小心地问道。
我拿出一个提纲,这个是我以前偶然在某网站看到的一本畅销书。
吴宇中一看忍不住说道:“好啊!”他也看出了这本通俗书是向道士示好的,“不知道殿下为这本书取什么名字呢?”
我沉吟了一下说道:“这本书不要以我的名义,而是你写的,名字嘛,我早替你想好了,就叫它《佛本是道》吧。”:-P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将恶搞进行到底,这也是本书的宗旨之一。三清祖师,请赐予我力量吧,票如雨下!!祝各位读者大大端午快乐,吃粽子要看准了生产日期,最好自己做的放心。
手机上阅读
点击或扫描下载